這是我近期讀到關於「人類的群聚行為」,解析最精彩的一本書。如果你的職位是高階主管以上,需要帶人、帶團隊,或需要頻繁對人溝通與說服,真的很建議一讀。
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
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
《最黑暗的時刻》︰全英國唯一的怪老頭,只有他正確理解希特勒
▋敦克爾克行動前一個月,英國史上最黑暗的時刻
《最黑暗的時刻》指的是,英國在1940年5月至6月初這段期間,由邱吉爾接替張伯倫,正式成為首相時所面臨,人類史上最險惡的困境—納粹德國發動閃電戰,快速攻陷歐洲,入侵法國、直逼英國。
在幾乎整個中西歐著火的情況下,眼看法國快要淪陷,一但發生,就會危及到在法國佈署的數十萬英國陸軍。這時,邱吉爾的決策顯得無比關鍵,並在最終主導了歐洲命運。
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
《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》︰從日本右翼觀點來看近代中國秩序,以及台灣
▋什麼是右翼史觀 ?
本書作者,是知名的日本右翼史學家宮脇淳子,本書監修是她先生,也是有名的史學家岡田英弘。
日本的右翼史觀,是一套試圖讓國家正常化,並在二戰戰敗後,導正被左派框住的大和平主義。如解除武裝、不設軍隊、一億國民總懺悔、接受中共的「日本侵華」史觀(作者宮脇淳子說這叫「自虐史觀」)。
關於右翼觀點,很推薦蔡依橙校長所寫的《大東亞戰爭肯定論》書評,更詳細。
關於右翼觀點,很推薦蔡依橙校長所寫的《大東亞戰爭肯定論》書評,更詳細。
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
《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》︰如果我們是當時的日本人,真的會反對開戰嗎?
▋日本對外戰爭,是很嚴重的罪惡行為……嗎?
這樣寫可能很挑釁,但這並不是作者的原意(當然更不是本人的XD)。
以目前的大中華黨國史觀之下,我們所接觸到的日中關係,多半是以「那個時候日本很壞,殺了很多人」為基調,作為後續論述的延伸。所以,在讀日中近代關係史時,會讓人多少預設「中國是受害者」的心理,立場上就會比較傾向同情中國、討厭日本。
以目前的大中華黨國史觀之下,我們所接觸到的日中關係,多半是以「那個時候日本很壞,殺了很多人」為基調,作為後續論述的延伸。所以,在讀日中近代關係史時,會讓人多少預設「中國是受害者」的心理,立場上就會比較傾向同情中國、討厭日本。
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
《21世紀的21堂課》︰演算法的世界到來,我們會被取代嗎?
以色列的天才歷史學者哈拉瑞,至今所寫的三本書,都值得我們好好深讀。縱使他的書都逼近4、5百頁,但並不會讓人感到晦澀難懂,反而能夠順著作者尖酸幽默的筆調,享受被新觀念打開舊有知識死角的愉悅感。
《21世紀的21堂課》共分五大部21個章節,市面上已有許多讀書人的精彩評論,每個人切入的角度也都不一樣(其中,我最喜歡的是蔡依橙校長的心得)。
對我個人而言,最能解決對未來的惶恐,是「演算法即將取代工作」、「未來的教育學習,我們該從哪些方面深化」這兩個面向。
對我個人而言,最能解決對未來的惶恐,是「演算法即將取代工作」、「未來的教育學習,我們該從哪些方面深化」這兩個面向。
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
《慢讀秒懂》︰讓商品得以成交的「文案本質」是什麼?
對於「文案寫作、訊息傳遞」有興趣的人,很推薦一讀《慢讀秒懂》。
目前市面上,已有許多歐美、日本的文案書籍,多半也寫得不錯,但因彼此國情、文化、生活環境不同,讀來常會明顯感受到,某些情況並不完全適用於台灣,頗為可惜。而《慢讀秒懂》是台灣商業文案作者鄭緯筌所寫,因為作者長期所處的商務情境和生活歷練都在台灣,對我們而言,更切身、實用性也就更大。
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
京都寶泉院—血天井︰濃濃血印的天花板,當時發生了什麼事?
這次日本行,特地去了京都大原的寶泉院(在山裡)。除了這裡環境清幽、景色美麗之外,主要是來看一件很特別的東西—血天井。
照片裡(照片可點開),天花板那些亂七八糟的紅褐色抹痕,是乾掉了400年的血跡,人血。
400年前,這片天花板發生了什麼事?
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
平成最後の百姓一揆︰「雜草軍團」金足農的甲子園死鬥
我在日本回到旅館時,打開電視,剛好轉播夏季甲子園,喝著飲料配著三色丸子,就一直這樣看下去了。
這次的夏甲,引起了日本人很巨大的熱血與感動,原因來自於這支秋田縣,名不見經傳的農業學校—金足農。被稱為「雜草軍團」的金足農,以小蝦米之姿過關斬將,一路殺到了總決賽,對上了傳統名門棒球強校、同時也是今年春甲冠軍—大阪桐蔭高校。
可惜,最終童話沒有成真,金足農以2:13落敗,大阪桐蔭春夏二連霸達成。
這次的夏甲,引起了日本人很巨大的熱血與感動,原因來自於這支秋田縣,名不見經傳的農業學校—金足農。被稱為「雜草軍團」的金足農,以小蝦米之姿過關斬將,一路殺到了總決賽,對上了傳統名門棒球強校、同時也是今年春甲冠軍—大阪桐蔭高校。
可惜,最終童話沒有成真,金足農以2:13落敗,大阪桐蔭春夏二連霸達成。
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
《圖解日本人論》終談︰本能寺之變─織田信長為何而死?
作為本書終談,結論反而寫得簡單,因為在前三篇,就已經把書中最重要的概念釐清了。
終談必須提到織田信長(書中最後的篇幅也在談他),就要提到日本史上最大的謎團─1582年的本能寺之變。
「敵人就在本能寺!」
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
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
《圖解日本人論》二談︰為何天皇不為戰敗負責?
蔡教授所提出的答案是︰日本人的村落社會性格使然。
同樣的觀點,也解惑了我的第二個,而且也是更有興趣的問題︰為什麼日本戰敗,最後負責出來當戰犯的,卻是當時的首相東條英機,而不是作為政治上最高層的裕仁天皇?
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