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常在日本動漫畫、棒球隊喊話、畢業紀念冊、啦啦隊應援團看到類似這種,大家的簽名、寄語,以同心圓的方式呈放射狀圍成一圈,跟台灣的各種團簽很不一樣。
這也是我的疑問,因為要把簽名版轉來轉去,不是很麻煩嗎?針對這個問題,蔡亦竹教授在《圖解日本人論》中,做出了完整說明。
書中提到,就連這樣子的圓形團簽方式,其實也跟日本人的民族底蘊─村落社會性格有高度相關。
這種在祈願場合常看到的團簽法,叫做「傘連判狀」。
傘連判狀在以前,是武士之間的結盟與協議經常使用的方式,為的是讓彼此避免有階級之分、上下之別的聯想。這種圓形團簽,也代表眾人皆平等,我們都擁有同樣的話語權,沒有誰是老大,當然也就沒有出頭鳥。
室町、戰國時代因為政治紛亂,常有民眾百姓組織起義,像這樣萬眾一心的武裝抗命叫做「一揆」。
一揆聚眾號召的方式,也正是透過傘連判狀的圓形團簽,確保若起義失敗,讓府方無法揪出最高主事者(但還是有隱匿失敗的)。對一揆內部而言,也等同於告訴所有人,我們每個人都須負有同等的責任(當然,要逃避責任其實也就更容易,因為找不到頭)。
一揆聚眾號召的方式,也正是透過傘連判狀的圓形團簽,確保若起義失敗,讓府方無法揪出最高主事者(但還是有隱匿失敗的)。對一揆內部而言,也等同於告訴所有人,我們每個人都須負有同等的責任(當然,要逃避責任其實也就更容易,因為找不到頭)。
這一樣是一種同進同退的集體領導形式,是日本村落社會長期形成的封閉共決、協調合議的決策文化。
▋昭和時期的軍部決議也類似傘連判狀
像這樣的共決合議,除了一揆,還有上篇提到戰敗後的裕仁天皇,因為「神聖的權力中空」讓天皇被實質架空,加上右翼軍部也採同傘連判狀的共治決議思想,除了讓天皇本身很難被定罪,甚至事後有一說法是,可能連首相東條英機都是被推出來坦的(東條︰明明是集體決定開戰的,責任要平等啊,怎麼只推我去死)。
團簽的放射同心圓,到了昭和前期,也曾被運用在日章旗上,象徵著軍國主義之下,從軍者高漲的愛國氣燄。到了戰事末期,神風特攻隊的親友在送行時,也是依此作為送別團簽。
到了現在日本承平,不可能再有一揆起義,軍國狂熱也已消逝,但傘連判狀的形式仍然留存了下來。它體現了日本古老村落社會的長遠脈絡,化為現在我們常看到的,球隊、班級、親友相聚與送別之間的祝福寄語。
連嚕嚕米都有傘連判狀(大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