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教授所提出的答案是︰日本人的村落社會性格使然。
書裡提到,日本「村落社會」產生了重視協調性、合議制的共同人際關係體系,白話一點就是「大家一起討論做決定,沒有誰可以強勢主導」。而這樣的決策模式,造成了找不到真正主事者的「神聖的權力中空」的人際協調文化。
這種「判讀空氣、心照不宣、體貼地推測他者心意的習慣」體現在昭和前期,讓作為大家長的天皇,與其臣民(特別是當時的軍部)互相體察而無須明說的氛圍,在一波一波雙方腦補和越趨激烈的軍國空氣之下,最終讓日本發動了戰爭,並走向戰敗毀滅。
簡單講,當時以東條為首的軍部「體貼地自行理解了天皇的心中旨意」,終而對外發動大東亞戰爭,而實際上天皇並沒有「實際下令」但也「沒有否決」。他就只是一個在合議制的氛圍之下,被供上去拜的最高位政治象徵而已。
在精神上,天皇作為讓大家眾星拱月的吉祥物,而實權上仍掌握在軍部手裡。這就是為什麼,按理該為戰敗負責的裕仁天皇,實際上要將其定罪卻又相當困難,且有爭議的原因。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911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