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

《圖解日本人論》一談︰日本人戰敗前後,民族性的巨大轉變

1945 年,日本人戰敗後的巨大轉變

之前一直有個疑問,為何日本人在二戰戰敗後,可以在一夕之間,從積累了神風特攻隊般異常狂熱的軍國主義臣民,瞬間轉變為在盟軍接管下乖乖順服的良民?


一個民族的特質,照理說應該不可能在短時內,就有如此大的反差吧?

戰敗後的日本,由 GHQ(盟軍駐日總司令) 接管,到舊金山和約的簽訂,乃至重獲主權,從軍國主義轉由西方價值從新再造,然後產生了戰後的經濟復甦奇蹟。


這一切看來如此不可思議,日本人民族性的深層底流到底是什麼,讓他們能夠極為快速地容納這種價值觀上巨大的不同?


關鍵原因︰村落社會

蔡亦竹教授的《日本人論》正好解答了我的疑惑,那就是日本社會長久以來的生活方式︰「村落社會」所產生的重視協調性、合議制的共同人際關係體系。


因為村落社會的生活方式讓彼此緊密不可分,因而讓日本人有強烈的「體察他人、判斷沒有說出來的人際氛圍、解讀空氣」的內化習慣。這種彼此之間共同心照不宣的暗默理解,就是軋進大和民族靈魂內裡的底層制約。


這種強大的制約叫「世間體文化 (眾人的眼光)」,只要你的行為舉止出格到違背了世間體,立刻會被周遭社會斷絕人際往來(村落社會的說法叫「村八分」)。在日本這種團進團退、集體主義的日常運作體系裡,一個人被村八分,等同被判處人格上的死刑。


這就是日本人戰前戰後轉變如此快速,乃至於讓接管的 GHQ 也如此訝異的根本原因︰戰敗的日本人,透由 GHQ 接受到了新的世間體價值,與其悔恨敗戰恥辱,不如判讀新的「空氣」,不要讓自己造成他人及社會困擾。


這種世間體最上層概念的抽換,讓日本人在戰敗後,可以從狂熱的軍國主義信徒,快速變成一億個乖寶寶順民。自己本身再怎麼不甘心都沒用,強大的、新的社會世間體制約,讓每個人彼此害怕被眾人排擠所以主動「調整自身行為,以順應戰勝方帶來的新價值」,才是關鍵。


 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911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