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我近期讀到關於「人類的群聚行為」,解析最精彩的一本書。如果你的職位是高階主管以上,需要帶人、帶團隊,或需要頻繁對人溝通與說服,真的很建議一讀。
作者是Michelle Baddeley,目前是國際上享有盛名的行為經濟學家,常與各國學者進行共同研究,並發表相關研究成果。除了經濟學,本書也從社會學、神經科學、腦科學、生物學、心理學、以及政治觀點,來論述人類的群聚行為。
我認為,這本書最厲害的是它的書寫結構,作者在每一章解說一種群聚狀態,並在章末留下本章引用的學說中,所未能完全解釋的問題,然後接續在下一章用另一學說說明。以此類推,循序漸進地一層接一層解釋各學派立論,完整分析了整體人類的群聚行為原因。
▋康納曼的《快思慢想》為本書基調
前幾年,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康納曼的《快思慢想》,提出了著名的人類思考基本運作模式︰
.系統一︰快速、直覺、情緒本能
.系統二︰慢速、理性、深思熟慮
《我們為何從眾,何時又不?》就是依此基調,加以配合各門學派,從多方面論述人類為什麼會有群聚等團體行為(或說「決策行為」也可以)。
▋系統一︰集體群聚
人類的「集體群聚」行為,是一種社會心理學概念,這種群聚狀態非常訴諸直覺、情緒、毫無任何可以用邏輯分析的道理,等同康納曼的系統一模式。只要「我感覺對了」,不認識的人就可以彼此快速產生認同,做出各種不可思議的集體行為。
像是狂熱宗教團體、暴民、瘋狂的明星粉絲群、或是被誇張的情緒語言煽動的政治集會,都類似於集體群聚,在這種氛圍之中,「團體的目標和慾望」超越了個體利益。所以,我們常會看到歷史上的虐待或屠殺事件,明明個體單獨來看是個正常、理性的好人,卻可以在加入某群體後,出現偏激的暴力、怪異、出格行為。
我們之所以產生集體群聚,是因為在遠古時期,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艱困險惡,靠著這種衝動、無意識的情感,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行動、避免餓死。所以,我們的大腦就保留了這樣的系統一機制,至於那些反應不夠敏銳的個體,就有可能會在天擇中被淘汰。舉個例子來說,你看到獅子衝過來,結果你沒任何情緒反應,沒有任何恐懼或衝動叫你拔腿快跑,結局就會是你被吃掉,你的「非常不感性、不衝動、不會有情緒」的基因,當然就不可能遺傳下去。
▋系統二︰自利群聚
那麼,我們什麼時候會進到系統二呢?答案是,當情況變得複雜,需要運用到高等的運算認知思考時,我們就會進入到系統二。
系統二緩慢、深沉、理性節制、深思熟慮,也就是所謂「好的,給我一點時間,讓我好好思考該怎麼做」的情況。
書中提到的「自利群聚」,就是康納曼系統二的展現。當個體深思熟慮後發現,加入群體行動可以有利於個體利益,就會產生自利群聚。當只有一個人打獵,個體本身會因為客觀條件限制,只能獵捕小型動物,但如果加入群體由一群獵人共同出擊,就可以成功獵捕大型動物。透由群體合作所產生的效益,遠高於個體單獨行動,即為「自利群聚」。
舉個例子來說,一個人去打獵可能只能抓到一隻兔子,根本無法餵飽自己,但如果群體合作,就可能抓到一頭大山豬,大山豬可以養活所有人,而兔子連自己都不夠吃。像上述這種情況,也就是「當面臨的情境深沉而複雜時」,個體會進入系統二,經過理性冷靜的思考,決定從眾,也就是我們每個人腦中都經過縝密計算,最後「有意識地」刻意選擇了自利群聚。
至於系統一、系統二如何分工、以及影響情緒的關鍵是什麼,在下一篇接續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