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

《最黑暗的時刻》︰全英國唯一的怪老頭,只有他正確理解希特勒


敦克爾克行動前一個月,英國史上最黑暗的時刻

《最黑暗的時刻》指的是,英國在19405月至6月初這段期間,由邱吉爾接替張伯倫,正式成為首相時所面臨,人類史上最險惡的困境納粹德國發動閃電戰,快速攻陷歐洲,入侵法國、直逼英國。

在幾乎整個中西歐著火的情況下,眼看法國快要淪陷,一但發生,就會危及到在法國佈署的數十萬英國陸軍。這時,邱吉爾的決策顯得無比關鍵,並在最終主導了歐洲命運。

之前,在諾蘭的《敦克爾克大行動》裡,我們可以看到英軍是如何與時間賽跑,分秒必爭地調度搶救,最終成功撤退33萬名士兵,保存了英軍陸戰實力,留住日後的反攻生機。諾蘭電影主要描寫的是撤退行動過程,而本書則完整呈現了在那之前,包含整體歐洲的局勢、張伯倫的誤判和綏靖政策的失敗、主戰派邱吉爾和主和派哈利法克斯緊張的爭執過程、以及邱吉爾想出了發電機行動,死守加萊,並成功執行敦克爾克計劃。


「在戰爭與屈辱面前,你選擇了屈辱!可是,屈辱過後,你仍得面對戰爭!」邱吉爾名言。


綏靖政策的失敗,主戰派邱吉爾臨危受命

如果能從二戰中記取到的最大教訓,我認為應該就是綏靖政策的徹底失敗,這也是在日後評論裡,成為了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最大的歷史污點(但,其實也不能全然責怪他們,畢竟二戰爆發前的那種反戰、主和的氛圍,是時勢所逼)

除了張伯倫下台,本書主要還是聚焦在於,主戰派邱吉爾和主和派哈利法克斯之間的爭執,而這段過程,伴隨著從綏靖的失敗到戰事爆發,兩派之間的討論和決策,影響了歐洲的未來走向︰

主戰派的邱吉爾,其實在之前就已整整警告了張伯倫6年,告訴他如果讓納粹重整軍備,會是對全歐洲的重大威脅。從1933年起,納粹通過授權法顛覆了威瑪共和,讓希特勒建立了獨裁者的極權帝國,邱吉爾的警告大約是從這時候起,不斷提醒國會此事的嚴重性。但,因為當時邱的形象並不討喜(加上他過去許多次的失敗),而且當時的納粹尚無發生立即性威脅,加上一戰後的社會普遍反戰、傾向綏靖,沒人把邱的提醒當一回事。

1936年,納粹將坦克開進了非軍事區的萊茵蘭,結果英國依然採取綏靖姑息,坐視納粹的佔領事實,書中在這段寫得傳神

「當希特勒了解到,即使違反羅加諾的制裁(指納粹進入萊茵蘭)也不會被各國阻擋,他就開始認真執行計劃,要把德國在一次大戰之後的失土全部奪回來」

就這樣,侵佔萊茵蘭成為了最關鍵的第一道破窗,同時也可能是二戰不必發生的最後一次機會,就這樣因為英法的綏靖,助長了希特勒張狂的野心,導致後續的不可收拾。

在這之後的三年,吃到甜頭的獨裁者希特勒,先是併掉奧地利,再藉由臭名昭彰的慕尼黑協議奪取蘇台德地區,接著入侵捷克斯洛伐克,然後在193991日進軍波蘭,正式引爆二戰。在英法宣戰後,經過了約半年的假戰狀態,納粹再次以閃電戰入侵北歐,並在19405月攻入低地三國荷蘭、比利時、盧森堡,造成英國首相張伯倫下台,由邱吉爾接下爛攤子,重整戰爭內閣。

另一方面,哈利法克斯則一直認為,希特勒應該還是保有身為人類最後的理性,再加上被納粹的公關手段迷惑,所以從戰前就不斷支持張伯倫的綏靖政策。即便到了戰爭爆發、假戰結束,納粹以電光石火的速度侵略歐洲,哈利法克斯仍不願放棄主和、以及意圖透過義大利墨索里尼做協調人,爭取對德和談的可能。

歷史沒有如果,但假設當時是由哈利法克斯接任首相,並再度主導對德妥協,那也許今天的世界面貌,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。


張伯倫、哈利法克斯



獨裁者的惡意,永遠沒有底限

對於全書,我最深刻的部分是,張伯倫、哈利法克斯那種匪夷所思、且近乎天真的善意心態,對於獨裁者的不斷隱忍,以為透過妥協能換得和平,結果最後帶來的是毀滅。

反而是邱吉爾,這個抽雪茄、酗酒、情緒化又反覆無常的怪老頭,因為對於人性的惡意有著深刻的體會,反而使他成為唯一沒有受到納粹黨誘惑、並正確理解德國的威脅,堅持主張絕不能跟獨裁者協商的人。

19405月,這個頑固又討人厭的怪老頭,在最黑暗的時刻一肩扛下重擔,成為了全英國的最後救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