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

《如何讓人聽你的》從你怎麼使用語言,看出你的影響力

不說你「喜歡」,而改說你「推薦」,可以讓你的提議成功率上升32%。調整我們的語言方式,能夠產生驚人的威力。

以前讀過Jonah Berger的另一本書《如何改變一個人》,那是在談論「移除阻力」對說服力的幫助。而這次的新書《如何讓人聽你的》,則是從「語言文字」構面,來探討說服、影響力問題。

這兩本書的差別是,前本告訴你「該怎麼做」,這本告訴你「該怎麼說」。兩本書都引用了大量的研究報告,論證這些方法的有效性。我認為作者的論述,有很強的解釋力,值得在生活、工作上參考使用。

《如何讓人聽你的》提出了六項強化說服力的語言模式,但每個模式都還有更細的子項。我只把我認為比較重要、或是自己常在工作上,實際應用到的三項,取捨出來。


啟動身分認同與能動性︰把行動變成身分認同

作者提了一個假設情境,問我們「A說自己喜歡跑步,B說自己本身是個跑者」,你會覺得誰更喜歡跑步一點?

答案是B。這是因為,在這個案例裡面,A僅是對受眾敘述他的行為,但B卻是定錨了他的人設。

這種身分、人設類別的標籤,能夠在他人的心智觀感裡,投射出更穩定的印象︰B就是這樣的人。不論在什麼場合,他就是喜歡跑步,因為他是個「跑者」。

將動作轉換為身分定位,可以在一些實用的地方派上用場。譬如說,在履歷表上敘述自己是個「認真勤奮的工作者」,會比「我工作認真勤奮」更好;需要請孩子幫忙收垃圾時,問他「你能當我的小幫手嗎」,會比「你能來幫我一下嗎」更好。

類似的用法還有很多「我希望你當個傾聽者」強於「我希望你認真聽」;「不要當個會作弊的人」強於「不要作弊」;「請不要成為一個說謊仔」強於「請不要說謊」。

歸根究底,一個人的行為總是瑣碎而片斷,但身分認同不但很難改變,而且更能深入肌理。所以,在語言上,將描述行為改成描述身分認同,除了更能形塑他人觀感,也能用作自我強化,給自己灌注更持久的成長意志。


傳達自信︰用語堅定,說話不猶豫

過去我一直認為,那些說話保守謹慎,比較謙虛的傳達方式,是比較可信的。然而,作者透過整理相關研究證實,這個想法是錯的。

真實情況是,帶有氣勢和力量的講話,就是比較能取信於人。

書中舉了一個研究案例,有兩個理財專員,A預測某股票上漲機率為76%B預測上漲機率為93%。最後回頭檢視,兩個人的預測正確率,都一樣為50%

然而,AB有個差異是,他們的傳達方式不同︰A對客戶的說明謹慎保守,屬於溫和派;B則是充滿自信,而且言論比較極端,他幾乎就是認定該股票必定上漲。

我們可能會以為,股市充滿不確定性,照理說,比較謹慎溫和的理專,應該是多數人會喜歡的選項。畢竟,這事關把自己一部分的財產交付出去。

然而事實上,在選擇理專時,有將近四分之三的人,選擇了激進極端的B。客戶就是傾向讓展現更多自信的人來指引,即便那份自信,可能已經超過了該理專真實的預測能力。

作者說,當一個人說話越篤定,我們就會越相信他。當他說得斬釘截鐵,我們就越不知道該如何質疑起。畢竟,他看起來是如此有信心。

另外,書裡有一點補充,我覺得重要。作者說,話語中的填補詞如「喔」、「嗯」、「呃」如果太多,會讓人感覺你很遲疑,這對你的公信力很傷。填補詞太多,會減損一個人論述的力量,會讓你看起來畏畏縮縮,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。

在觀眾心裡,一個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的人,一定是個不專業的人。


善用具體性︰具體性語言的適用情境

語言有分抽象具體,抽象的語言具有發散性,針對的受眾比較廣;具體的語言則是收斂性,針對的受眾有明確、清楚的形象。

作者指出,如果我們的對話情境是商場、生意場,需要面對顧客,那麼使用具體性語言,會是更適合的選擇。

這是因為,具體性語言比較能夠讓對方覺得「自己有被聽見」。在商場上,使用具體性語言互動,可以顯著提高顧客滿意度。客服人員說得越具體,顧客就會越滿意,也會覺得我們確實有幫到他。

要讓人感覺獲得傾聽,有三項前提必須成立。第一,顧客覺得我們有「注意」他所說的。第二,顧客覺得我們有「理解」他所說的。第三,我們必須「證明」自己真的有在聽。

其中,第三項最為重要,而具體性語言就是第三項的解方。它可以提供顧客一種訊號,讓他知道,我們不是隨便聽聽、做做樣子而已。我們是真的有注意、理解,認真傾聽顧客的話,並且以明確的語言回應他們。

譬如說,與其跟顧客說「你要的那件商品」,不如說「你要的那雙萊姆綠NIKE球鞋」;與其說「你會收到」,不如說「你會收到要退給您的2500元」;與其說「你喜歡的那件褲子」,不如說「你喜歡的那件束口牛仔褲」。後者的語言使用,都更清晰明確。

使用具體性語言,能夠增強顧客對你的信任感,他能感受到你的誠懇、認真。你會有較高的機率,讓交易順利達成。


重要場合,說話要深思熟慮

讀完這本書,我最大的感想,並不是在那些,本來就不擅長說話的人,該怎麼改善。我看到的是那些,原本能言善道、口若懸河的人,反而很少去理解語言和用詞的重要。

這可能是因為,他們的既定想法是,只要「會講、能講」,就等於「有效」。這種自信,使他們忽略了換位思考的重要,也或者是他者意識薄弱,不知道別人是怎麼看待他們使用語言的方式,存有多大的問題。

我也透過這本書反思自己,是否在重要場合上,說話總是過於抽象?是否在用語中,有著太多的猶豫和贅字?

而我認為最重要的,是作者這段提醒︰我們要避免陷入「知識的詛咒」我們想不起來「不熟」這件事情是什麼感覺,以至於無法想像,對這件事並非知之甚詳的人是什麼感受。

選擇有效的語言方式,就能創造更好的說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