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

《看穿人心的讀話術》人格、情緒、心理疾患 2-2


在上篇,作者提到疏離性語言這個概念,本篇將焦點放在書的中後半部。這裡主要在討論的是人格與情緒,這兩者是如何互相影響,呈現出我們的外顯姿態的

作者提到,當我們處在情緒被壓迫的情境時,會不自覺收窄自己的視野,只能看到或想到眼前的東西。我們會因此沒辦法做出長期、理性的判斷,也失去了同理他人視角的能力。

可以這麼說一個正在承受情緒痛苦的人,會有高度的向內聚焦傾向,彷彿全世界就只剩下他自己。


焦慮和憤怒時,會用什麼語法

一個焦慮狀態的人,較常出現的語法,多是「限定詞(qualifiers)」和「縮回詞(retractor)」兩種附加語態。

限定詞像是「我認為」、「我試問」、「我猜」;縮回詞像是「但是」、「雖然」、「不過」、「儘管如此」。來看這個案例︰

A說︰「我猜我可能搞錯檔案了,雖然如此,但是主管應該不會罵我吧?」

B說︰「我搞錯檔案了,但主管不會罵我。」

可以看到,B的敘事比較果決,A則用了限定詞和縮回詞,讓句子變得冗長。一個人在語法裡塞進越多限定詞和縮回詞,就可以推測出,他可能因為焦慮而舉棋不定、優柔寡斷,並試圖拉開自己與敘事的距離。

憤怒狀態的語法呈現,則跟焦慮相反,限定詞和縮回詞會大幅度消失。這是因為,憤怒本質上是一種區分敵我邊界的防禦機制,所以憤怒的語態,會很明確而具體,並帶有一種絕對感。除此之外,憤怒也會使人稱代名詞出現位移,不斷將第一人稱移到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,從「我」移到「你/你們」和「他/他們」。來看這個案例︰

A說︰「只要一想到你偷我的東西,我就很生氣。」

B說︰「我相信(限定詞)只要一想到你偷我東西,我就很生氣,不過(縮回詞)……

A的語法明確具體,而且帶有明顯的邊界感(我跟你不同邊),清晰的句構透露出侵略性。這是因為,憤怒的人不想招致誤解,而且在那個當刻與你為敵。

 

自尊與自我的關係,順從型與支配型心理疾患

我讀到這些段落時,覺得啟發很大,它對我們日常生活遇到的人的行為特質,有很強的解釋力。作者把這些概念,分散寫在中後半部各章節,我試著把它們統整起來。

作者對「自尊」和「自我」下了很簡潔的定義︰「自尊」的本質是自愛,是接受自己能夠被愛和討喜的能力;「自我」是內心想要彌補罪惡感和自卑感的原始渴望。

自尊和自我是反比關係︰當自尊越大,自我會越小,中間就能容納更寬廣的視角。這樣的人會比較有同理心,具備換位思考能力,情緒韌性強,有良好的責任感。

我覺得這種特質,說到底就是「沉穩感」吧。我們應該都遇過這樣的人,他的行為有可預測性,自律且穩定成熟,不會過度情緒化,相處起來讓人如沐春風。高自尊(自愛)的人普遍都是這種性格。

與高自尊人格相反,低自尊的特質是︰具有太膨脹的自我。這種特質是自愛的缺乏,它讓人失去了情緒韌性。低自尊會引發出兩種心理疾患︰順從型、支配型。

順從型疾患,是一種將焦慮和痛苦往內吸收,而且往往過頭的特質。這種人格慣於逆來順受,會高度負面思考和反芻思考(一直回頭咀嚼糟糕的經驗),最後有發展成憂鬱症、躁鬱症的趨勢。

支配型則相反,他們會將焦慮和痛苦外推給別人,並且拒絕內省。這種人格會藉由過度控制、干涉他人,來扶正自己內心的平衡感。高度自戀或反社會性格者,多半是支配型心理疾患。

從作者觀點回推到我自己的遇人經驗是,順從型往往有「過度宣洩需求感」的問題。其實這種行為很掉價,但這樣的人無自覺,因為他們太想渴求別人的認同了。他們會不斷找人傾瀉、或慣性賣慘,喜歡貶低自己來跟人討拍,以取得認同或安慰。

支配型的特色則是喜歡說教,對別人指指點點,企圖干涉別人的思想或做法,你必須要服從他,他才會有安心感。那些講話武斷,言談具有敵意,常讓人感到態度挑釁的人,大抵都是這種。但跟順從型一樣,支配型的人也並無自覺。

其實一般多數人,或多或少也會在這兩種特質之間擺盪,但正常情況下都不嚴重。一個有基本人際認知的人,都還是能保持一定的自制能力,這可以順接到下面要談的概念。

 

管理人際關係印象的三面向

這應該是書裡最工具性和可操作性的一段,我覺得值得分享。

作者說,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去觀察一個人的人際印象︰經歷模式、互動交流、界限範圍。

「經歷模式」是指,以職場面試來說,我們可以詢問對方「怎麼談論他的上一家公司」,並且注意他的措辭。如果他會一直批判前公司,言語透露一種憤恨感、孤芳自賞感,那我們就要注意。這樣的人可能沒有足夠的情緒智商,而且非常自溺,他沒辦法理解別人會怎麼看待自己的言談舉止。

「互動交流」是指,他是不是雙面人,他會不會只為了自己的利益,去調整(或偽裝)自己的行為。觀察點是看他如何對待他「不必示好」的人,譬如他怎麼對待餐廳服務生、或旅館接待員。如果他對有權力的人很殷勤貼臉,卻對基層服務生態度惡劣,那就值得我們警覺。

「界限範圍」是指,他是不是一個有人際邊界感的人,舉止有沒有分寸,尊不尊重別人。如果一個人跟你認識沒多久,就對你掏心掏肺、交淺言深,或是他常會侵犯別人隱私,總是抓不出人際之間的社交線索,那我們也要留意。

整理到這邊,我覺得大家腦中應該都浮出很多人了XD

 

「常態且慣性使用疏離性語言的人格特質,才需注意

最後,也是最重要的,從上篇的語言結構,到本篇的人格特質,作者在各章節不斷提醒︰人是很複雜的,我們或多或少都有心理疾患,只是被彰顯的程度不同。

因此,我們不能因為對方偶爾出現的疏離性語言,或在某些情境下會自然出現的情緒反應,就因此斷定他有情緒問題,或是他在說謊。每個人的生命歷程的際遇都很複雜,我們不能如此武斷。

真正要留意的是,我們要觀察對方言談舉止的慣性頻率、反覆持續的程度和強度,才比較符合作者的界定。要在這種前提下,我們才能更精準讀出對方的真實心理狀態。

整體而言,《看穿人心的讀話術》邏輯清晰,行文順暢,有許多拓展眼界的知識亮點,很值得一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