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對這本書有興趣,是因為這位作者大衛李柏曼博士,有很特殊的背景。
大衛李柏曼是人類行為、語言心理的研究專家,但相較於其他學者不同的是,作者的研究用途,多不在學術理論性質,而是著重在特殊場域的實務上。像是美國FBI、CIA、國安局、軍警犯罪偵察系統等。
市面上的書籍裡,一般研究人類行為和語言心理的,多被歸類在人文歷史、商務行銷、心理學、溝通學,很少看到被採用在「軍警政」這種高敏感領域,而這正是本書最讓我好奇的地方。
▋從肢體行為、臉部表情判讀對方意圖,失誤率高
作者提到,如果我們要讀出一個人真正的心理傾向或意圖,只看(一般心理書籍常教的)對方的肢體行為或臉部表情,那失誤率會很高,因為例外情況太多了。
譬如,常看到的心理學說法是,當對方「雙臂抱胸」就是一種防衛姿態。本書作者針對類似這些論述提出反駁說,對方之所以會這樣,也有可能是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,或一直坐在沒有扶手的椅子上。總之,單靠肢體行為或某個表情,就武斷指涉對方防衛心很強,這樣的立論太薄弱。
▋要從「語言結構」觀察
作者說,我們應當要從「語言結構」去理解,因為人類是靠著語言,建構出自己的世界觀的。當我們從這個切面去看,會更能洞察對方的真實意圖。
語言結構彰顯了一個人的潛意識,包含對方的三觀,和他的深層信念。一個人的外顯肢體行為和面部表情,可以透過事前的演練和防備偽裝出來,惟獨潛意識是難以阻斷和自覺的。潛意識會透過語言結構、語法模式洩漏出來,這就是我們要仔細觀察的地方。
▋注意疏離性語言︰人稱代名詞的使用方式
貫穿全書最重要的,就是「疏離性語言(distancing language)」這個概念。
疏離性語言有很多表達形式,但這些形式共通的特質,就是讓當事人得以「去依附(detachment)」,這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防衛機制。這個概念的大意是︰當事人會透過各種言語修辭、人稱代名詞、語句結構,試圖拉開自己與敘事內容的距離。
譬如說,在句構中採用第二人稱代名詞(你/你們)、或第三人稱代名詞(他/他們),比起採用第一人稱代名詞(我/我們),前二者會顯得跟自己的敘事內容帶有更遠的距離,請看這個例子︰
.A說︰「那輛車被偷了。」或「車子被偷了。」
.B說︰「我的車被偷了。」或「我們的車被偷了。」
請問誰比較有可能是真正的偷車賊?答案是A。你會發現,在A的語法裡,第一人稱代名詞(我/我們)缺席了,這種語法暗示著,A可能不願意接受自己話語的責任歸屬。因此我們可以從這點推測A的嫌疑比較高,A試圖把「自己」疏離出「偷車」這件事。
作者解釋說,犯罪(或闖禍)當事者,其實都具有某種程度的罪惡感,因此,在他們的語言結構裡,會下意識與自己的謊言或罪行拉開距離(進行疏離)。他可能會塞進一大堆無關緊要的細節、拐彎抹角的修辭,讓句子變得冗長,譬如「大家都喜歡我,我這個人在名聲上是沒有汙點的,我不是壞人」的說法顯然比起「我沒有傷害我的孩子」,前者還更可疑。又或者是,當事者乾脆抽離自我,直接讓第一人稱代名詞消失。
我們再看這個例子︰
.A裁縫師對顧客說︰「你的褶邊那裡,我有點沒處理好。」
.B裁縫師對顧客說︰「有地方沒處理好。」
觀察兩種語法,我們可以得知,A裁縫師可能比較誠實,且負責任。因為在他的句構裡,有把第一人稱代名詞(我)放進去,這是一個比較忠於自我、比較誠懇的表述方式,因為他跟自己的敘事較少疏離。同樣的邏輯,「這段婚姻出問題了」會比起「我們的婚姻出問題了」更可能有婚姻危機,因為前者將「我」抽離了敘事,說話者在語法裡明顯跟自己的婚姻拉開了距離,彷彿自己是個局外人一樣。
▋被動語態或排列順序,也是疏離性語言的徵兆
當事者採用被動語態,也是一種疏離性語言。譬如說,綁票犯罪的受害者在跟警方闡述時,比較有可能會說「他把我放進車子裡」這種被動語態,而不是「我們進了車子」這種主動語態。而且受害者可能會說「他停下來加油」而不是「我們停下來加油」。這個情境的受害者心理機轉是,他會下意識地希望把自己跟歹徒拉開距離,並且做出區隔。因此他跟歹徒的關係,就會在他的語言結構裡顯露出來。
在此案例中,要是受害者在回憶事件時,不斷以第一人稱代名詞(我們),把自己跟歹徒綁在一起描述,那其中可能就有問題了,或許他們的關係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單純。
再看這個案例︰
.A小孩說︰「我們去公園玩盪鞦韆,一直到得去游泳為止。」
.B小孩說︰「他們把我帶去公園玩盪鞦韆,一直到他們得送我去游泳為止。」
我們可以在兩人的語法中感受到,A小孩可能比較快樂且主動,B小孩則是不甘不願,或至少沒那麼享受。這是因為,B在前後句都用了被動語態,可以看得出,B小孩試圖在語言上疏離那位帶他的人。
作者也補充,在語言裡,事物細節的「排列順序」,可能也有疏離性語言的徵兆。譬如說,一個孩童提到他的家庭成員時,如果是將爸爸排到最後面,而且是在布偶、寵物這類東西之後,那就必須進一步探討了,或許他們的家庭關係,不見得像媽媽表面說得那麼美滿。
又或者是,當一名員工談論他的職場環境時,如果是先談到咖啡機、休息室、或其他無關緊要的東西,最後才提到同事,那這可能透露出該名員工有社交孤立問題。因為在他的句構裡,他用職場人事物的排列順序,將他的同事疏離到了最後面。
本書的後半部,多聚焦在情緒、人格、社交問題,這部份也很精彩,我將分享在下一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