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

《我可能錯了》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

 《我可能錯了》是瑞典近年來,最暢銷的心靈成長書籍。

作者比約恩曾是一名事業有成的經濟學家,後來他選擇辭職,跑去泰國的寺院修行了十七年。書名我可能錯了就是作者對於生命、人際、痛苦的體悟。

作者還俗後,發現自己得了憂鬱症,更慘的是,他還得了漸凍症。這本書就是在他與憂鬱對抗、和漸凍症的折磨,在知道自己時間所剩不多的背景之下,所寫成的。完成著作後,作者也在一年多之後,因撐不過病魔而離世。

本書的焦點,主要講述作者在修行期間的生活,圍繞在僧人、冥想、佛陀的教導之下,所領悟出來的處世智慧。

因為我本身也是個容易焦慮和煩惱的人,而這本書就是在分享這些問題的解方,確實很受用。在這篇筆記裡,我舉三個自己覺得「有讀到這些真是太好了」的地方,當作日後能不斷回來反思的提醒。


我可能錯了

「我可能錯了」是作者的其中一位修行師父,在講課時,所傳授的魔法箴言。作者把這句話當作書名,並作為自己的處世哲學。師父對「我可能錯了」的原話解釋是

「下次,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、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,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,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覆這句箴言三次,你的擔憂就會煙消雲散,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。」

我自己的經驗是,會常常反思自己「我可能錯了」的人,都比較好相處,是關係上可以細水長流的類型。書裡有段說明,很好的形容這種特質︰

「我喜歡和已經開始探索內在的人相處的原因在於,他們已經發現自己大腦的序亂,進而和自己、念頭保持距離。這必然讓他們變得更謙虛。而且,和這些不會老是自視甚高、把自己的信念看得很重的人相處,也會讓人神清氣爽。」

能夠時時意識到「我可能錯了」,是一種對知識、對世界的謙遜,我們承認自己一無所知,自然也能保持接納他人的胸懷。有了這個心理彈性,就能讓人際關係的往來,走得更長久。


痛苦來自內心的執著

作者說,佛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就是,我們人類經歷的大多數心理痛苦,都是「自願」與「自己造成的」。

我們以為是外部事件讓我們痛苦,但其實事件本身僅是「媒介」,真正引起我們痛苦的,是在我們內心發生的事,像是不停出現的念頭、或是過度單一的價值觀等等。

我們本來就無法阻止各種想法出現,但我們可以用後設角度看待自己的想法,讓我們「不需要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」。這很像一種經驗,當我們回想一件早已雲淡風輕的過往(譬如失戀),你會很訝異,當時的那個自己,居然如此深陷其中、哭得死去活來。現在看來,這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嗎

只要人還活著,就會產生想法,我們不能停止想法,但我們可以「讓它走過去。適時保持對自己一切想法的幽默和淡然,能讓人活得更有韌性。


向死而生︰一切都會離我們而去

「向死而生」是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概念,我覺得跟這本書的主旨很接近。

這句話的意思是︰人一出生,就開始邁向死亡。我們都是朝向死亡而活著的。

當我們覺察這件事,很多的煩惱都能減輕了。不見得能完全消除,但至少我們可以更寬容的看待煩惱。

人終將一死,一切都會離我們而去。能夠深刻理解這件事,是極有價值的,它讓我們不再那麼執著、不再那麼糾結。沒什麼永恆的東西,能夠留在我們身上。

我自己讀通這段,再去回想那些平常焦慮的事情,確實也放下許多心理負擔了。人生一瞬,只要不去害人,真的沒有什麼憂慮,是不能變通的。


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

這是老子《道德經》第二十三章裡的截錄,意思是︰不會整天颳風,不會整日下雨。

當我們陷在生活裡的焦慮時,可以想想這句話,也可以對自己說「我可能錯了」。念頭來襲時是那麼不可自拔,但事過境遷後回想,卻又如此無足輕重,這就是人生。

很開心能讀到這本書,平穩自己內心的情緒波動,是一個人的生命裡,最重要的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