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

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》覺察時間有限,人生會比較快樂

 

這本書是寫給太在乎存錢的人

關於「金錢」主題,探討理財致富的書很多,但是專門教人「如何花錢」的很少,這是這本書很特別的原因—到死前才發現,我們存太多錢了。

作者Bill Perkins是一名基金經理人,他長年靠著精準的眼光投資致富,身家達到了1.2億美元。同時,他也是一名好萊塢的電影製片,以及高額比賽的撲克牌玩家。

我初讀書名和作者經歷時,心裡湧起一股吐槽欲。我想說,會寫書勸人多花錢,那是因為你自己早已經財富自由了。這就好像,比爾蓋茲叫我們要多享受人生,不要那麼在意錢一樣。站著說話不腰疼啊。

但作者知道,我們一定會這樣想,所以他不斷說明(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語氣之懇切),為什麼我們應該「多花錢」,這跟是不是富翁無關。

其實,知道要努力存錢的人,多半都具有自律和風險概念,這種未雨綢繆的性格,是一種成熟穩重的好特質。所以,作者的書寫視角並不是「批判這些人」,更多的是「替這些人感到可惜」的心情。作者也引用美國的相關統計數據,證明大多數人確實因為過度擔心,存了太多錢,結果最後還沒用到就先過世了。

書的推薦序,還用了很幽默的一句話,來表達這種悲劇︰「人在天堂,錢在銀行。」


生活體驗會累積記憶股息

書裡提出了「記憶股息」這個概念,讓人印象深刻。讀到這個概念,我再回想自己的生活經驗,確實覺得解釋力很強。

「記憶股息」是說,當我們花時間去經驗一件事,它不只會在當下讓你覺得很開心,它還會不斷付給我們股息:終生都可提取的,對這件事的回憶

當這段回憶不斷被重溫,對我們所帶來的快樂,還更甚於最初的體驗本身。而且,這些記憶股息加總起來,就成了我們現在這個人,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樣子

作者解釋,事實上,當人在臨終前,走到了生命末段時,「錢」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。當我們臥病在床時,最後擁有的,只剩下回憶,這個回憶就是我們用盡一生,所累積的「記憶股息」。

錢當然很重要,但是錢的最終目的,應是幫助我們創造更多體驗,進而擁有更多記憶股息,這才是體現人生滿意度的關鍵指標。最怕的是,我們本末倒置,存了許多錢,結果記憶股息是零,就這樣用完了僅此一次的一生的時間,這真的好嗎?


關於淨資產,我們以為的退休規劃


作者提到一個我們常有的盲點︰假設六十歲退休,而在這之前,我們拼命省吃儉用,都不花錢,是為了享受更好的退休生活。

這個盲點在於,我們以為退休有錢,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,就這樣一路玩到掛。但顯然,我們並沒有考慮到,還有「生命活力」這個麻煩因素。

當人類在過了四十五歲之後,生命活力就會開始大幅下降,一直延續到終點,不太可能會再重新上升。這本來就是正常的生命機制,但不知為何,當我們在年輕時遙想未來、努力存錢,總是太苛刻自己,而忽略了這點。



正確的理解是,人生就是會有「生命活力下降」的干擾。要是我們都沒花錢,直到六十歲退休,才開始想要享受生活,這時,就會因為生命活力不足,而讓金錢的滿足效用降到很低。

舉個例子來說,我們同樣都是花錢去旅遊,在四十歲時去,跟在六十歲時去,兩個時間點產生的體驗、和滿足感,是完全不同的,前者會明顯高於後者。

你可以在圖中看到,加上生命活力曲線後,越到生命後半段,金錢能夠帶來的滿足效用,只會越來越低。


作者建議的人生與資產規劃


作者的建議是,我們存錢,對未來有規劃,當然很好。然而,我們更應該審慎思考如何分配人生的生命活力」這件事。在存錢與體驗之間取得適當平衡,會賺錢也要會花錢,創造更多快樂的記憶股息。

從統計數據來看,人的一生,淨資產是會不斷往上升的。我們該做的是,重新規畫我們的生命體驗時間點。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事,旅行、藝術、閱讀、學習,什麼都好。重點是,不要把它們通通塞到退休後才執行。

譬如說,將「六十歲以前都不花錢,在六十歲後才準備爽玩」這種對人生爽度沒效率的模式,調整成「從二十歲開始,量入為出花點小錢,慢慢累積各種體驗」會比較好。


當我們覺察時間有限,人生其實會比較快樂

這是我在這本書裡,讀到感觸最深的地方。

年輕時,我們總感覺時間是無止境的,我們不重視它。然而現實是,生命中每個時期的時間、生命活力,都是有總量上限的,它們遠遠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多。

錢再存就有,但時間過了就是過了。在生命活力最盛時,沒有累積記憶股息,會是在我們走到人生盡頭的那一刻,最悔恨的事情。

關鍵是,從今天起,就開始積極和有意識地,好好思考規劃自己未來的日子。當我們覺察時間有限,人生才會比較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