▋說不停,始於焦慮
我讀過很多教人怎麼說話、如何溝通的書,這是第一次碰到有人寫「教人怎麼閉嘴」這個主題。
這本書之所以有說服力,是因為作者本身就曾經是個「話癆」。作者很坦率地,用自身的慘痛經驗跟讀者分享,他曾因為多嘴而被公司開除,造成800萬美元的潛在金錢損失;也曾因為碎唸造成婚姻危機,和妻兒分居,還因此去做婚姻諮詢(但是作者的筆調很幽默,我很欽佩事後有氣度,可以這樣自嘲)。
而話癆的性格共通點,多半都有很強的焦慮傾向,他們需要透過不停地對外說話,分泌多巴胺,好讓自己找回安全感。然而,網路時代資訊爆炸,又放大了話癆的焦慮,因此他們必須說更多話,更要找人閒聊,發表更多意見,進入了一個永遠在造成周遭困擾的負向循環狀態。
▋話癆的影響︰不管做什麼,最後都是死於話多
作者的比喻是,話癆就跟酒鬼一樣,都有一種自我毀滅的傾向。這些人在管不住嘴巴上所表現的無能,也往往會導致自身在私生活和專業發展上的挫敗。
最麻煩的是,話癆即使知道自己話多,即便他們知道口無遮攔最終會傷害到別人,也會傷害到自己,但他們就是停不下來。書裡把這種特質的註解下得很重︰「他們一心求死,還樂在其中。」
作者還寫了一段很好笑的比喻,來形容職場上的話癆︰「在大廳裡遊蕩尋找新的受害者,就像活屍在尋找新鮮大腦一樣。話癆會一遍遍重複相同的故事,他們用讓人不舒服的方式分享了沒人想知道的事,而且,那當中不光有他們自己的私事,還有他們親朋好友乃至於素昧平生之人的事。他們的嘴沒有下限。」
▋誰比較快樂?誰比較成功
關於「快樂」,書裡有引用研究報告指出,那些對話品質比較高,比較少做言不及義的閒聊的人,快樂程度和生活滿意感比較高。
反過來說也一樣,作者引用另一份研究來說明,那些在職場上,喜歡整天纏著人發表高見的話癆,一言以蔽之就是「人們恨他們」。不只被討厭,話癆還會造成士氣和生產力的低落,不可不慎。
而關於「成功」,作者說,新時代的好領導者,需要的是「謙遜」的特質,而這會展現在三個方面︰少說多聽、言之有物、問對問題。職場上,只要擁有或刻意培養這三種特質的人,多半具有成功的潛力。
▋婚姻殺手之天啟四騎士
這段我讀得膽顫心驚,書中引用一位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嘉特曼的報告,這個報告是一份測量「夫妻最後會不會離婚」的指標,而且實際比照最後結果,準確率高達九成。
嘉特曼的這份報告指標是,在最後以離婚收場的夫妻裡,都檢測出四種不健康的互動︰批判、鄙視、冷淡防範、拒絕溝通。嘉特曼把這四個因素稱做「天啟四騎士」。
其中,「鄙視」是最糟糕的因素,它源自於其他三者的演化。也就是說,在夫妻中不論哪方,只要其中一人「鄙視」另一人,那這段婚姻基本就是天啟四騎士全包牌了,不太妙啊。
作者說,婚姻要能長久,主要還是依靠雙方的妥協、同理和包容,而這些都來自於傾聽、陪伴,和「閉上鳥嘴」。
▋這樣看來我好像快完蛋了,那到底該怎麼閉嘴呢?
作者訪問了相關的心理學與傳播學教授,簡單的結論是「話癆基本上沒救了」。這個結論實在讓人噴笑,但好像是真的,至少我回想我的親友圈、和識人經驗裡面,話癆好像真的就是一直找人說,說個不停,永遠有發表不完的意見。
然而,作者也說,好吧沒關係,其實話癆跟酗酒的酒鬼一樣,雖然無可救藥,但還是有方法可以控制住。作者自己就曾是個話癆,他用來自律的五招很有效,分別是︰可以不說話就不說話、掌握暫停的力量、戒除社交媒體、尋求靜謐、學習主動聆聽。
「可以不說話就不說話」是指,你就忍住,學著惜字如金,沉默慎言,不要錯過可以閉嘴的機會;「掌握暫停的力量」是指,盡量在話語中刻意保留暫停,有時間讓雙方消化,提升對話品質;「戒除社交媒體」是指,社交媒體是焦慮來源,原則上能免則免,或至少盡量少用;「尋求靜謐」是指,遠離手機,遠離資訊過載,固定抓一段時間讓腦袋好好休息;「學習主動聆聽」是指,對人抱持真誠的好奇心,主動去理解、傾聽對方,而非被動的接受。
最後,引用作者在書末結尾說的︰「我的世界少了噪音,多了喜悅。我變快樂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