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

《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?》從數據統計,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最成功

大多數父母對教養問題,最常有的擔心是,如果太過放任,那會不會養出一個很沒禮貌,容易闖禍的孩子?但如果管東管西,會不會又讓孩子沒辦法獨立判斷,變成事事都要等你意見的媽寶?

只要是有小孩的父母,大多都有這些煩惱。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教養方式好不好,常常沒有頭緒,或是有育兒焦慮的話,很建議讀讀這本書。

本書作者由兩位經濟學教授合寫,他們用經濟學的觀點,並輔以大量研究數據,告訴我們,為什麼每個時代、國家、地區的教養方式,會有如此的不同?現代流行的教養方式,是怎麼演變成這樣的?

作者的結論是貧富不均這個經濟因素,是決定大部份父母的教養方式的關鍵誘因。


四種教養方式

作者整理出,依據父母介入程度,及價值觀的不同,可分為專斷、威信、放任(自由)、忽略(疏離),共四種教養方式。這邊簡單說明這四種教養內容。

專斷型︰嚴格控制孩子行為及思想,要求順從。父母完全主導,不回應孩子需求。

威信型︰基本目的和專斷型類似,都是父母試圖影響孩子的選擇,但是他們會透過說理、溝通、交流的方式達成。這類父母會掌控孩子的行為,但不會過度限制。他們會回應孩子的興趣、需求、人格特質,但最終仍是希望孩子能透過「自由意志」,做出「符合大人認知」的成熟決定。

放任(自由)型︰和專斷型相反,這類父母採取自由放任的方式,讓孩子盡情探索,並鼓勵他們自行做出決定和判斷。這類父母會高度回應及配合孩子的需求,讓他們依其天性本質自然發展

忽略(疏離)型︰對孩子不理不睬,屬於完全無視的冷漠型。書中基本不討論這類型,因為這種教養方式,算是對孩子完全的擺爛不負責。經過統計,忽略型教養的孩子,人生成就最低。


最功利的重點︰威信型的教養方式,孩子的人生成就最高

這邊說明一下,前三種教養類型的背景脈絡。

以專斷型來說,這類型最多發生在前工業化時代。當時的社會流動性極低,孩子直接繼承父業是常態,因此不需要太多與父業不相干的教育和思想。並且,在那樣的價值觀裡,孩子有獨立性反而被視為是危險的事,也因此,父母乾脆直接掌握孩子的人生,要求他們順從父母的生活和勞動方式,這樣才能確保安定。前工業化時代的種種抑制性的社會經濟誘因,讓專斷型教養成為了普遍常態。

放任型教養,則多發生在貧富不均程度低的國家,譬如北歐許多國家都是採用放任型。這是因為,這些國家的經濟環境是,一個工人的薪水和社會地位,和一位教授或官員,並沒有相差很多。在這種脈絡下,各行業的社會經濟階級大致接近,而這對於父母來說,就因此沒有很強的誘因,需要去介入孩子的成長了。反正到時,我的孩子長大後不管做什麼、讀到什麼學歷,都還是能獲得很不錯的生活水平。

威信型教養,多發生在貧富不均程度高,或是教育投資報酬率較高(有好的學歷,才有機會往上流動)的地方,譬如美國、中國、亞洲國家等。

而作者統整出的數據發現,接受威信型教養長大的孩子,在學歷、工作成就、生活滿意感,都是最高。


工業化之後,教育、知識更重要,因為產業不確定性更高

威信型教養之所以崛起的背景因素是,在工業化之後,產業由大量機器取代了人力,讓傳統單純的勞動力被大幅度解放出來,造成社會上越來越多元的行業興起。在這個環境脈絡之下,教育、人力知識資本的重要性大幅提高,因為這對應著後工業化時代的高度不確定性。

而威信型教養的特色,諸如重視長遠耐性、延遲享樂、自律、重視風險、重視工作倫理、較成熟的社交理解等等,都正好切合了工業化之後的社會經濟環境需要,威信型因此崛起。

如果說專斷型教養是完全代替孩子做決定,那威信型則是大人透過說理溝通,讓孩子做出獨立判斷,並且有比較穩定的社會性格和軟技能,能夠適應現在這種多變,充滿機會和挑戰的世界。


威信型教養仍有可能風險

作者在書的結尾章有提出,雖然整體而言,威信型的總體成就最高,但仍要小心父母「過度介入」的風險。

過度介入可能扼殺孩子的獨立性或想像力,又或是「過渡溺愛」把孩子養成媽寶。而另一個相反的情況是,放任型教養則可能讓孩子「太過自由」,進而做出許多高度危險的行為,譬如吸毒或其他高風險活動。

最後,作者不斷提醒,他們不是要寫教養指南,作者無意評斷各種教養方式的好壞,他們只是整理出世界各國的經濟數據,將這些現象和洞察寫出來而已(傳說中的我沒特定立場喔我清新中立喔)

然而,就我自己讀完的感受來說,書中還是會隱隱約約地引導讀者,去支持威信型教養方式。作者自己也是威信型父母,我也是。

其實每個人一定都希望,孩子的人生能夠幸福快樂而且有所成就,但大家都不確定,到底該怎麼做比較好。幸虧有這本書,通過嚴謹的數據和研究的整理,能讓我們對自己的教養方式,提高不少信心。

願大家在教養孩子的人生課題上,都能夠順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