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這篇放在生活筆記,是一個簡單的自我記錄,和一點小小的分享(圖片可以點開)。
我算是個蠻容易焦慮的人,以前很常苦惱自己的個性,怎麼老是往負面去想。後來,隨著年齡、工作經歷、和閱讀量的增加,我才理解到每種人格不同的特質。
有些人生性樂觀,他就是不會想太多,這類人格有著良好的情緒機轉,人生多半是快樂的。但我不是那樣的個性,我遇到每件事情,都會下意識地想像它的最壞情況,然後不可避免的,就有派生的焦慮感。這種特質我自己琢磨很久了,真的很難擺脫。
直到後來,我忘了是讀到哪本書提到的概念,讓我很有啟發,現在也都用在生活上了。這個概念是︰你之所以會有焦慮感,是因為你比較有「問題意識」,而焦慮的來源就是「問題還沒被解決」。
所以,你有焦慮,代表你至少走到了一半,後半部分就是自己要提出的solution,來對應那些使你焦慮的「問題」。
這個解釋讓人豁然開朗,我發現人生就像一段又一段提案,而提案的全稱是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」。了解到這個概念,讓我在好幾年前就開始規劃一些行動,並且持續到現在。
拆解自己的焦慮感來源,是一種能讓人生變得清晰的後設學習。我把自己大部分的焦慮拆成三塊︰財富、安全感、健康。(自我揭露有點害羞)
我用xmind心智圖整理,左邊黃塊是「問題意識」,中間淺灰塊是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」,最右邊的深灰塊是「實際具體的行動」。只要能解決這些區塊,那種釋然感和爽度就會提高。
我把財富焦慮的解方,分成投資和職場升遷,投資有設定要累積到多少本金,以及年報酬10%目標,和我目前已存多少錢這樣;升遷的部分,目前是到了協理,有相應的月薪,以及非固定業績獎金。當然獎金的部分,就要靠自己和團隊一起努力了。
安全感焦慮,我希望能透過學日語、保持閱讀、幫孩子規劃日本留學發展,來解決。日語目標是達到N2,閱讀目標是商管、人文、歷史類,孩子則是慢慢讓他學習英語,之後會加上日語,然後每年去日本,讓他從小多閱覽這個國家的一切。而在每次去日本前,我都會盡量先讀過行程裡的地方古蹟和神社的歷史,等到了那邊,再陪著孩子走讀,跟他分享。
最後是健康焦慮,我覺得人還是盡可能維持基本的體態吧。不要讓自己失控,吃東西要稍微克制,然後要保持自律,養成一些簡單的健身習慣。不用變成健身房網紅大肌肌,只要維持正常體型就好。
以上是一點小小的分享,其實感覺寫出來,自己心裡好像也舒坦一些。有人說寫東西是自我明志和自我糾偏的過程,我不能同意更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