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

《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》好文章就是成功爭奪注意力

 

這是我近期讀到,實用性最高的一本寫作書。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,作者完全具有高度後設思維、和換位思考能力。而且,他要傳達的心法,不只寫作,更適用於所有創作輸出形式。

本書作者陳立飛,是中國一位擁有近百萬訂閱戶的寫手,本職是金融業,他的文章主題多聚焦在職場、金融、及網路社群問題。

從看完作者的背景自述,再到讀完整本書,我欽佩的是,一個原本並非以寫作為生的人,居然有如此成熟的創作觀。如果作者不提自己的金融本業背景,我會以為他本來就是作家出身。


寫作的底層邏輯︰注意力爭奪

這本書的主脈絡分兩個層面︰寫作的底層邏輯、寫作的方法論。以全書的比重和敘述力度來說,底層邏輯的重要性應是高於方法論的。因此,我主要著重於統整前者。

作者強調,寫作最重要的事項,是要優先考慮讀者的注意力。特別是現在的閱讀情境,多半是手機,且因為各種新媒體當道,讓讀者的時間被切得很碎。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到這個層面就開始寫作,會很容易產生無效輸出。

怎麼爭奪讀者的注意力,就是有效文章的底層邏輯。


注意力爭奪的三個面向

這部分在書中第三章,是我認為全書的重點。作者提出三個注意力面向,只要我們在寫作前有考慮到這些,最後的成品通常都不會太差。

一、用戶思維

用戶思維要思考的是,我們是否在寫作中太多關注自己,卻太少關注讀者?作者強調,我們時常過於自溺,把寫作當成自己的宣洩,花了大半篇幅述說自己,卻沒有抬頭看著對方。特別是,當我們頭腦發熱、情緒高漲時,在這種情況下,很容易陷入「只顧自己表達,不顧讀者接受」的窘境。

作者引用了「得到」專欄的劉潤老師的觀點︰表達欲很強的人通常寫不好,因為寫作的本質不是表達邏輯,而是傾聽邏輯。傾聽邏輯的意思是,要替讀者表達他們心中的問題。

針對這些問題,最簡單的解法是︰表達克制、切勿冗長、關注對方需求。我們應該是替讀者服務,而不是我們自己。

二、產品思維

這個概念我也很喜歡。作者的比喻是,我們的每一篇文章,都應該當作「一個產品」,而產品的作用永遠都是「解決對方的問題」。

好文章就跟好產品一樣具有功能性,可以看作是讀者的協作夥伴,要能幫助讀者解決生活上的某個問題。此外,我們下筆前務必三思,現在的讀者已經沒那麼多耐心了,他們心裡會一直想著「所以你說的,跟我有什麼關係」不具備產品思維的文章,很快會被滑過去。

三、社交思維

這個部份,書裡就寫得比較概括發散了,我看不太出一個明確的主要論述。但整體而言,我對這節的基本理解是︰文章是否可以讓讀者便於推播?

而,推播的檢查點在於︰文章是否能夠有互動性(是否容易引發討論)?有沒有戳中大眾的情緒痛點?文章內容是否跟讀者生活有關聯?排版、結構、文風符合讀者的審美嗎?達成的項目越多,被推播的機率越高。


行文節奏與邏輯結構

這兩個概念主要落在書中第四、六章,可用於上述三個注意力面向的補充。

作者強調,一篇文章的邏輯性,遠比它的修辭文采重要。而邏輯性的基本,就是將我們腦中網狀、發散、非線性的想法,經由整理和收斂,最後線性傳達給讀者。符合這些條件的文章,不只讀起來舒服,讀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對論述掌握的清晰,足以幫助自己降低理解成本。


書中還引用了一位知名的企業顧問芭芭拉明托,所提出的金字塔原則(Pyramid Principles)。金字塔原則作為邏輯架構,是以一個頂、中、底層的資料分類模式來傳達,而且資料之間彼此關聯,只是涵蓋的層面不同。

譬如說,「食物」是頂層,「水果」是中層,「西瓜」是底層,涵蓋範圍由大到小。若以職場或商務寫作來說,頂層通常是結論或核心訊息,中層是理由或論據,底層是引用案例或細部數據。

我們需要做的是,整理原本發散的想法,用金字塔原則排列訊息,理清層級之間的內部關係,並設計好每一層連接詞,最後線性、且口語化地表達出來。這樣就會是一個有節奏感的好輸出。


文章還是要不斷修正

作者有提醒,在文章完成後,我們依然需要不斷修正。修正文章就是修正思想,就是對自己心智活動的再梳理,讓行文脈絡更加清晰。

修正文章時,我們需要注意的是,文章是否符合三個注意力面向?訊息之間有邏輯層次嗎?以及我認為也很重要的,文章的「語氣」適合該文的調性嗎?譬如說,我們是不是態度輕浮,或總喜歡用浮誇的方式敘事?這些東西操作過頭,可能會透支讀者的信任。

本書總結來說,其實寫文章就是一個遠程的人際互動,基本該有的社會應對的自覺要有。保持禮貌、表達克制、聚焦讀者在乎的問題,有條理的闡述論點。

這是一本高度內省也普渡職場眾生的好書,推薦給大家。